· 经典赏析 · 正文详情

古代军队战斗力取决于什么?战斗力和地域有关系吗?

来源:名资汇网 caiji007 2023-11-01 04:35:00

每当看到网上有人说哪个省的人最狠,哪个省的人最能打,我只能呵呵了。也许有些人不知道,东北也有怂人,江浙也有猛汉。不信,我们来看一下历史。

在冷兵器时代,军队的战斗力是否强,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能力,二是军事技术,三是作风,四是后勤保障当与某一特定历史环境相一致时,便可以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

战国时期,关中的秦军之所以突然强大起来,就是沾染了高度组织化,战风凛凛的气息。战国七雄中,秦国率先实行郡县制,实行军功本位,帝国对各阶层的控制力空前增强,兵员调遣、训练、补充等制度执行得十分顺利顺畅,使秦国社会的战力大大增强。

例如,在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在战前都竭尽全力调集数十万军队,但越是打到后期,越是考验后续军力的补充与调动。赵国不能补充后援,而秦国能迅速、就近征发河内郡兵投入战斗,从而在绝对实力上压制赵军。加之秦国一贯实行的耕战与奖赏军功的政策,极大地激发了秦军的求战欲望,这两个因素的叠加,最终使秦军在其他诸国中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而东晋北府军的形成和爆发过程,则证明了战斗方式的重要性。北方府兵制以山东、两淮流民为主。那时候长江以北地区战乱频仍,各地流民都结壁自卫,常年与北方胡族军队交战,锻炼了坚强的战斗力和优良的作风。

因此,在组织能力、[文]技术手段和供给水平[章]都不相称的情况下,[来]北府军往往能以少胜[自]多,顽强地战胜敌人[历]。沿河之战北府军以[史]八万破前秦三十余万[大]大军,丝毫没有一丝[全]巧合的余地,可资证[网]明。

众所周知,宋朝军力积弱,但也不乏有宋军可打。北宋时期,驻扎在陕甘一带的军队(被称为北宋特种部队),已成为守卫西北边疆的主力。以文首四条为对照,宋军的组织能力和作战方式一般靠下,而军事技术和后勤保障则处于较高的分段。尤其是宋军的黑科技神臂弓,以其威猛威猛而闻名天下,西夏、金国纷纷效仿。

这说明华夏无论南北东西,在生产力条件、人口素质、政治形势等方面,都不能一概而论地走出强军之路,与省际差别并无多大关系。主要还是看军队组建和训练的具体条件,哪一个地区有一个或几个条件,哪一个地区就可以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

明代来自浙江的戚家军,是历朝历代兵家强军的集大成者。

第一,戚家军采取的是精兵强将的战略,征兵重而不重,量少则易控。加之戚继光严明的军纪,使这支部队保持了绝对通畅的号令意识和执行能力。

第二,戚继光在军事技术创新上下了很大功夫,他所著的《纪效新书》,涉及军阵、武技、武器、指挥通讯、水军、校勘等诸多技术要旨。其创作的鸳鸯阵、发明的黑枪狼头,都是为倭寇量身定做的战术水平新技术。就作战风格而言,浙江兵深受倭寇的侵扰,怀着国仇家恨,追求战争的欲望和作战风格是自不必说的。

并且,明朝集中东南地区的力量,全力保卫戚家军的战斗,粮饷问题几乎不受阻碍。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军队,不成强军都难。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文]再看网上争论不休的[章]所谓哪一个省里最能[来]打,哪一个不能随声[自]附和,哪一个大开地[历]图炮加入“互喷”行[史]列。并且要透过现象[大]来看本质,从事物本[全]身的客观规律来分析[网],从而得出客观、严[文]谨的结论。


历史大全历史百科
    标签

    上一篇:三星堆出土的女尸是真的吗?四川三星堆女尸是谁?

    下一篇:古人三妻四妾怎么行房-古代在房事上的养生秘诀 - 全文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