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赏析 · 正文详情

两晋为什么叫西晋东晋而不叫南晋北晋-看中国朝代从西到东的转变 - 全文

来源:名资汇网 caiji007 2023-08-26 05:35:01

汉朝和宋朝是帝制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两个朝代。但这个两个朝代都被分成了两个部分。汉朝被分成了西汉和东汉两部分,而宋朝被分成北宋和南宋两部分。

如果我们说,汉朝之所以分成东西两部分,是因为西汉的都城长安在西部,而东汉的都城洛阳在东部。宋朝分成南北是因为北宋都城东京在北方,而南宋都城临安在南方。但是中国历史上同样有一个王朝,它也是分成了两部分,那就是晋朝。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两部分。西晋的都城洛阳在北方,东晋的都城建康在南方。可历史学家却不称之为南晋北晋,而称之为东晋西晋。晋王朝前缀会由南北变为东西,其根本的原因是整个中国重心由西部迁移到了东部。

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文]子孙。炎帝和黄帝两[章]大部落活动的范围,[来]其实就是今天的陕西[自]、山西以及甘肃一带[历]。这些地区在今天中[史]国人眼里是荒凉、干[大]旱的代表。可是在黄[全]帝和炎帝兴起的年代[网],这些地区的气候温[文]暖湿润,非常适合农[章]业发展。而西北地区[来]较为发达的农业,支[自]撑着炎黄部落联盟最[历]终战胜东方的蚩尤。[史]在炎黄部落战胜东方[大]强敌上千年后,又一[全]个来自西北的势力崛[网]起,那就是周人。公[文]元前1046年,周[章]人在杰出首领周武王[来]的带领下,攻破了商[自]朝的都城,商朝就此[历]灭亡。

到了周成王时期,周公旦再次率领周朝军队东征,打败了商朝的残余势力,彻底征服了东方的广大地区。由此,西北统治全国的时代开始形成。西周灭亡后,周平王带着周王室东迁至洛邑,由此进入到春秋战国的乱世之中。由于周王室的东迁,东部地区在东周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此时生活在西北的秦人逐渐占据了原先西周王朝起家的西北地区,在秦人的经营下,关中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最终秦始皇凭借着西部的优势,消灭了东方六国,一统全国。秦朝因为暴政灭亡后,刘邦以原先秦国的故土为基础,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再一次上演了一国灭六国的大戏,战胜了东方的诸侯,一统天下。到了汉景帝时期,以西北为核心的汉朝中央朝廷平定了东方七个诸侯王发动的叛乱,至此东方再也无力反抗西方,西北统治全国的格局被最终确立下来。

为什么西北地区能够控制整个中国呢?

首先是西北地区有着强大的经济基础,西北的关中平原是中国最早进行农业开发的地方之一。从炎黄开始一直到秦人,经过上千年的开发,到了汉朝建立的时候,关中地区的农业已经相当发达。而今天农业较为发达的河南、山东地区,一直到春秋早期,还分布着大量的沼泽。在农业技术还非常落后的上古时代,人们很难在沼泽密布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这使得东部的农业经济落后于西北的关中地区。司马迁曾在《史记》提到西汉时期时,关中地区生产的财富占整个西汉王朝财富的十分之六,可见在这一时期关中经济实力的强大。

除了经济基础外,西北地区的险要地势,也是其能够雄霸全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地势呈现的是西高东低的态势。关中虽然是一个平原,但它正好坐落于我国地理的第二级阶梯上,其东部和南部都被高山包裹着。如果南部和东部的敌人想要攻入关中地区,那就必须走这些山脉之间狭窄的通道。

而西北的统治者为了防御东方的进攻,早就在重要通道上修建了大量的关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函谷关和武关。只要关中的统治者在这些关卡部署重兵,就能够抵御来自东方的进攻。西北既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又占据着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这就造成在炎黄至西汉几千的历史中,从东部进攻西部极难成功,而从西部进攻东部则非常容易取得胜利。所以当全国统一后,秦朝和西汉都以关中地区为核心,统治全国。

东部的崛起与东西对立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中地区在全国的重要性逐步下降,而东部地区的重要性开始体现。从西汉后期起,随着气候的变化,中国的北方开始变得干旱。于此同时,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开垦荒地的能力大大加强。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作用下,东部黄河下游的沼泽逐渐缩小,有些沼泽甚至消失。而消失后的沼泽正好适合农业生产,在农民的辛苦劳作下,东部地区农业水平逐步提高。

在东部农业逐步发展的同时,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却遇到了瓶颈。由于关中的人口增加,以及农业的过度开发,再加上气候的变化,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在全国的比重已经逐渐下降。到了汉元帝时期,就有大臣提出要迁都洛阳,不过迁都的事情因为种种原因作罢。王莽建立新朝后,继承了西汉后期的种种弊政。为了挽救政权,王莽开始推行一系列复古改革。但这些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王莽被来自东方的起义军所杀,中华大地再一次陷入到分裂之中。

而原先西汉皇室的后裔刘秀抓住机会,重建汉朝。但是刘秀并没有选择先祖刘邦占据关中统一全国的战略,而是选择占据洛阳,以洛阳为核心开始自己的统一战争。此时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已经超过了西部。而洛阳正是东部地区的核心,方便获取东部大平原地区的物资供应。同时洛阳靠近刘秀故乡南阳,方便获得家乡父老的支持。凭借着洛阳,刘秀很快便荡平四方诸侯,一统天下。统一全国后,刘秀继续以洛阳为新的汉朝的都城,史学家因此称之为东汉。

从西汉到东汉,表面上是都城的转移,实际上是东部的崛起,此时整个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移出关中,向东方转移。

南方的兴起与发展

东汉末年,中华大地再一次陷入内乱。最终曹魏、蜀汉和东吴三大势力消灭了其他军阀,进入三国时期。在军阀混战之中,部分北方人为了躲避战乱,来到了南方。南方在东吴的经营下,经济发展水平逐渐上升。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三国分立的时代。但统一的西晋没持续多久,就消失在叛变的五胡乱军之中。西晋灭亡后,中国北部陷入到分裂割据的局面。原先晋朝的宗室司马睿来到了南方,凭借当年东吴打下的经济基础,在南方重建了晋朝。

虽然司马睿重建的晋朝在南方,但此时的南方还比较落后,而且司马睿的晋朝的都城建康正好在洛阳的东边,因此史学家把这个晋朝称作东晋,把之前的晋朝称作西晋。在司马睿南渡的同时,大批的北方人也迁入江南,给江南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这些南迁的人和原先南方的土著一起,共同打造自己的家园。经过东晋以及南朝的开发,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

而且南方的气候更加湿润,河流也更多,自然条件更加适合农业生产,因此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只是时间的问题。北方地区在经历五胡十六国的内乱后,终于统一在北魏的手里。但可惜的是,因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北魏的统治民族鲜卑人发生了分裂。经过一番厮杀后,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之后东魏演变成北齐,西魏演变成北周。此时再加上南方的南朝,中华大地又回到了三国鼎立的阶段。

此时这三方各占一种优势。首先北齐占据着经济优势,北齐占领淮河以北,黄河以东的地区,继承了自东汉以来北方经济发展的成果,是当时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而西部的北周占据着地理优势,虽然此时关中地区的经济地位已经下降,但它的地理优势还在。北齐要想攻入北周,其难度依旧很大。而南方的南朝控制了蜀地和淮河,依旧能在三分天下中占据一席之地。但不巧的是,南朝和北齐都在其发展的道路上出了乱子。到了梁朝之后,由于侯景之乱,整个南朝陷入到内战之中,国力受到了极大的损失,南朝西部的四川和北部的淮河地区皆被北方政权所占领。南朝的亡国只是时间问题。而北齐也因为北齐后主的昏庸统治,国力也走上了下坡路。

而占有关中的北周,在宇文邕的整治下,综合国力繁荣昌盛。公元577年,北周消灭北齐,统一北方地区。以后杨氏家族替代北周,创建隋朝。公元589年隋朝南进消灭陈朝,中国再度重归一统。统一全国后的隋朝面临一个十分难堪的问题,自身的都城依然设在长安,但这时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早已落伍,不足以支撑一个统一帝国的政冶中心的运行。因而隋炀帝不得不一声令下建造大运河,并改建东都洛阳。但隋炀帝的工程项目消耗了大量的民力,造成隋末农民战争的暴发。李唐家族暗地里从太原市发家,占有关中,又一次开演以关中为关键的政党统一全国的大剧。

但统一以后的唐帝国依然要应对隋朝的困难,即关中地区的物资供应不能满足统一帝国政冶中心的耗费。应对那样的情况,唐朝政府一方面从江南调粮供给关中,另一方面又激励关中老百姓开垦。但开垦导致大量的土壤侵蚀,而土壤侵蚀又影响到关中的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关中经济发展进到到一个恶性循环。因而关中地区不得不依靠东方绵绵不绝地血供,才得以保持。可一旦黄河进到枯水期,没法行船,东部地区的物资供应将无法迁移到关中。这时候唐朝的皇帝就不得不带著百官到东部地区生活。

尽管唐朝阶段长安由于政冶中心的影响力,依然维持着国际性大都会的美名。但在这里美名之中,是大唐皇家赴东部地区就食的无可奈何。在唐朝早期,大唐固执于对外开放拓展的发展战略,西部是大唐关键的扩张方向之一。这一时期,以长安为都城,能够将关中平原做为大唐西部部队的控制中心。但是来到唐玄宗中后期,大唐对外开放扩张愈来愈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唐的阵营不得不往回缩。这时候以长安为都城的缺点就愈来愈显著。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启动叛变。不上大半年的時间,安史叛军就拿到了洛阳市,断开了江南与关中地区的交通线。尽管安禄山没法一下子攻破潼关,进到关中。但因为粮食供应被断开,全部关中地区深陷到焦虑当中。

因此唐玄宗不得不向驻扎潼关的精兵下发主动进攻的指令。但这就中了安禄山的阴谋诡计,主动进攻的唐军被安禄山杀得惨败,潼关沦陷,安史叛军涌进关中。应对那样的状况,唐玄宗不得不抛下都城长安,撤往四川。尽管最终安史之乱被平定,但大唐皇朝也从而迈向没落。

在安史之乱中,大量北方地区人为避开战争,竞相逃至江南,从而中国的经济发展重心点开始南移。也因而,安史之乱后,大唐中央政府针对江南的依赖感更强。而长安又间距江南很远,交通出行十分不便捷。一旦再产生长安与江南交通线被断开的事儿,关中地区将很快便自主奔溃。

因此中国的政冶中心早晚要迁入关中,到东方去,那样才有利于得到江南的物资供应补充。而唐末的黄巢起义,加快了中国政冶中心东迁的速率。尽管黄巢起义很快就被平定,但自此大唐的藩镇已不遵从中央的指令。每个藩镇中间相互之间厮杀,最后在中部地区问世了一个超级藩镇——朱温。朱温以中原为根据地,以便操纵大唐朝廷,他逼迫大唐中央政府朝廷迁都至洛阳市。为了避免许多人逃回长安,朱温还一声令下完全烧毁长安城,中国的政冶中心宣布东迁。继经济发展重心点东迁以后,政冶重心点也进行了东迁,到此全部中华的重心点迁移来到东部地区。

因此唐朝以后的皇朝,沒有再挑选关中做为都城。中国的政冶中心只在东部地区。由于只能在东方,才可以从江南得到绵绵不绝的供给。唐朝以后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及其宋朝为什么将都城设在四战之地——汴梁,就是说由于汴梁恰好坐落于大运河的中心,一方面非常容易获得江南的物资供应,另一方面此后进攻,可以快速抵达江南。

宋朝末期金兵南下,康王赵构在河南即位后,顺着大运河南进至江南,在江南地域复建大宋。自此中国的经济发展重心点也从北方地区迁来到中国南方。间距中国南方很远的大西北此后再也不会翻身的机遇,彻底变成东部的付属。

因此自宋代以后,皇[史]朝的都城就总是在南[大]北方方向变化,而基[全]本不会再出現东西变[网]化的状况。自此中华[文]內部的东西不均衡,[章]也彻底被南北方不均[来]衡所替代。

正是如此,宋代被分[自]离的两一部分,也被[历]后人历史学家冠之以[史]“北”“南”的方位[大]词。


本站内容系历史大全整理制作
    标签

    上一篇:日本国名字由来-为什么最初叫倭国?

    下一篇:中国最早的疫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重大疫情-瘟疫产生的尸体如何处理? -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