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澜张自忠如果不死(9)
来源:名资汇网
2018-03-14 10:07:10
汪精卫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且长得眉清目秀,又聪敏好学,很受父母钟爱,五岁时即受到了良好而严格的中国传统教育。他童年悲苦,又目睹了父母的辛劳,从而自小养成了任性冲动,喜出风头,不甘居人下的性格。
他的童年是清贫的,却不乏父母关爱和天伦之乐,但这样的童年也很快结束了。他十三岁丧母,十四岁丧父,因其年幼尚不能自立,只得跟随他同父异母嫡长兄汪兆镛客居粤北乐昌。汪兆镛同样以“做师爷”为生,而且长汪精卫二十多岁。他对幼弟管教极严,使汪精卫时有怕犯过受责的心理压力。这种仰人鼻息的生活环境,对后来汪精卫外表谦和而心胸狭窄,懦弱自卑又要出人头地,以及首鼠两端,反复无常的矛盾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关系。
有时极端的自卑,会表现为极端的自信。汪精卫青少年时代刻苦好学,加上天生聪颖,确实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每月得到过当地政府的“奖学金”,十九岁时他便以番禺县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秀才。1904年他又考取了留日官费生,到日本政法大学速成科学习。在1906年毕业考试中,汪在300名考生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据说:汪在此之前的考试成绩一直是第一名,这次考了第二名心中极为愤懑,竟一气之下撕毁了毕业证书。若属实,小汪同学的个性也够雷人的。
留学期间,汪精卫非常留意日本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对明治维新后日本的迅猛发展深有感受。留学生中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各种政治团体的活动,促使他的思想发生很大转变。于是,在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年轻的汪精卫成为职业革命家,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而在反清的革命斗争中,他的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成为家喻户晓的革命志士和青年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