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叙述皇宫皇室的古装剧影视作品中,大家常常会见到大臣戴着乌纱帽去早朝的场景。
早在东晋时期,京城官员都戴着黑纱帽,这是他们“乌纱帽”的最早起源。直到魏晋南北朝,乌纱帽传入民间,变成民间老百姓常戴的帽子。之后历经隋朝大一统,直到唐阶段,官府以便说明官员的独特地位,容许官员们在乌纱帽上装饰玉器挂件,块数越大,则官衔越大。
直到宋代,乌纱帽又更改了“形象”,在帽子的两侧“长”到了2个好像羽翼一样的装饰。宋朝以前的乌纱帽并沒有这一细细长长“羽翼”,那麼这一看上去虚有其表的“羽翼”到底是用于干什么的呢?
事实上,这种带有“翅膀”的黑色丝绸帽子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制作的。隋唐时期,朝臣坐而论道,大臣和皇上中间在方式上是公平的。宋代承袭唐代的规章制度,但赵匡胤之后用独特的方式撤直到大臣的坐位,因此就变成了皇上坐而大臣站起。站起的情况下,人和人之间的间距就容易拉进了。宋代朝臣开朝会的情况下便会出現这类情况:赵匡胤坐着上边,下边许多个大臣站在一起。大臣们总数诸多,就免不了在群体中交头接耳。这让赵匡胤感觉很不高兴。
因为大臣们互相耳语[文],一方面,他们可能[章]在争论自己,另一方[来]面,这种做法也很失[自]礼仪。
一天,赵匡胤上早朝,在征求某一大臣上奏时,又发觉两边有许多 官员低声细语,内心禁不住有点儿郁闷,但他沒有当场发作。退朝后,赵匡胤想到了个方法。
他传旨礼仪单位,规定再次给官员设计服装,关键便是帽子。他规定设计出去的帽子在纱帽后边要各自再加长翅(这种帽子就叫长翅帽),长翅用铜片、竹篾做框架,一顶帽子两侧铁翅各一尺多长(之后愈来愈长)。由于戴上这类帽子在街上走动极不方便,因此 赵匡胤要求,大臣在早朝等宣布活动中务必配戴这类帽子,别的平时活动则不用戴。这样一来,官员就只有面对面沟通交流,要并列站着谈就艰难了。
从那以后,大臣们很难聚在一起互相耳语,从而影响了朝廷的权威。这种帽子的设计一直沿用到明朝,直到清朝才被红缨帽所取代,也就是在顶戴花翎。
www.lishi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