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中国特有的重量单位。我们知道,在现在的体制下,一两等于50克,而在旧的市场体系下,一公斤等于16两,一两等于31.25克。
在餐厅,“两”也是一个独特的衡量单位。
北方一两有三个包子[文];南方生煎包,一两[章]是四个;在饺子中,[来]一两个饺子通常有六[自]七个...
但是如果你真的想吃,你会发现无论是3个馒头,4个煎饺,6个饺子,都远远超过50克。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历]以“两”为单位呢?[史]“一两”是多少?
有一个笑话说:
有一次,一个外国学生去吃饺子,听到老板要几两,就拿出手机查看。他发现一两才50克,就要了10两,结果上了40个煎饺。
一两个馒头三个,一[大]两个煎饺四个,一两[全]个饺子六七个,国内[网]很多地方都有卖,但[文]是这“一两个”到底[章]有多重呢?
于是我们买了小笼包[来],煎饺,称了称。
在北京各大包子店,默认一两个包子通常是三个。
我们称了一下,发现[自]三个馒头的重量达到[历]了189克,将近四[史]两。
江浙一般一两生煎包[大]是4个,北京的生煎[全]包也是这样的习惯。[网]但是称重后会发现四[文]个炸的有201克,[章]正好是四两,多了一[来]克。
现在北京的饺子基本都是按份卖,但是有些地方有“两”卖饺子的习惯。比如武汉,每两就有六七个饺子。
我们买了一个饺子,[自]分别称了6个和7个[历]。六个饺子重129[史].1克,七个饺子重[大]152.1克,两个[全]半到三个重。
南京锅贴也有两个一[网]个或者两个五个的卖[文]。附近找不到合适的[章]锅贴店,就让南京的[来]朋友给我买了一个,[自]称了称。结果251[历]克,半斤。
好像不管是包子、煎饺还是锅贴,这种成双成对卖的食物,每一两其实都远不止50克,但为什么要这样衡量呢?
“两”从何而来?
为什么要用“两”作为主食的计量单位?目前,数据中有两种说法:
首先,在过去,肉包子是富裕家庭的食物。在江南,在聚餐时,为了表现厨房的技艺,把包子做得更小更精致,一两左右四个包子逐渐成为惯例。
二是认为用“两”作为计量单位与计划经济时代的粮票制度有关。一两其实就是一两干粮。
那时候出去外面吃饭不仅要花钱,还要粮票。钱是食物的价值,粮票代表购买资格。从现有的数据和逻辑来看,第二种说法更可靠。
因为不仅煎饺汤包等[史]江南小吃会一分为二[大],北方的小笼包,西[全]南的面条,各食堂的[网]米饭也会一分为二。[文]
还有一点就是,如果[章]说“两”这个名词出[来]现的时间远远早于计[自]划经济时代,那么清[历]末民国时期是没有卖[史]油炸、饺子等食品的[大]记录的。而且今天,[全]无论是香港特别行政[网]区还是台湾,都没有[文]按两称重的习惯。
因此,“两”指的是[章]一两干面粉。
一面或两面加水和面粉后,重量一般在70g-75g之间。以前有些地方规定一两个饺子是七个。馅料蒸熟后,重量可达140克至150克,煮熟后重量会更重。
而且这个和我们之前叫的七个饺子的重量差不多。
除了有馅的,还有什么会按两卖?
主要是面条、米饭等主食。
最经典的地区是四川[来]和重庆。重庆人习惯[自]早上吃二两小面,宜[历]宾人更讲究。他们经[史]常点三两个面,分别[大]是干拌,红汤,白汤[全]。
同样,不管是一个还[网]是两个还是两个,也[文]是干面粉的重量。
川渝大部分面条使用碱性水面,当地也叫“水面”。
一斤干面粉加碱水面[章]一般加三两水,好的[来]面条一斤三两,65[自]0克。理论上两两小[历]面130克。
但当地有媒体报道,[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重庆有专门的工商工[全]人去面馆称面条,但[网]不称就要受罚。久而[文]久之,面店老板会挑[章]更多的面条。现在的[来]“二两小面”比实际[自]的多很多。
有人做过实验。他们[历]去了几家面馆买了二[史]良面,称了称回家。[大]他们发现重量基本在[全]180克到200克[网]之间,远远超过了理[文]论上的二两——13[章]0克。
所以如果在家煮小面[来],按照“22=10[自]0g面”吃不饱。
一般来说,我们会在[历]食堂看到更多的米饭[史],尤其是在大学食堂[大]。
不管是一两、二两、[全]三两,都是关于干饭[网]的重量,不然你也不[文]会觉得一大碗三两装[章]的饭才150克。
生米与熟饭的比例一[来]般为1:2.3。一[自]两个米可以做成11[历]5克的米,而三两个[史]米做成的米的重量其[大]实是345克。当然[全],阿姨在食堂握手之[网]后,碗里放了多少饭[文]就不好说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靠的饮食食谱或饮食指南中给出的食物重量通常是生重量。不然一两个米饭,没什么胃口的女生,几口就吃完了。
总之,两成为衡量单[章]位主要食物,是一个[来]特殊时代我们生活留[自]下的痕迹。这个时代[历]并不近,但也不远。[史]但无论如何,开心的[大]一天是当你饱餐一顿[全]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