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汉字有一点很重要:即使是普通人,也能读懂千年前的文字。作为我们从小到大接触过的古诗,无论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地上霜满地”,还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诗句,还是“落霞与孤单”,对此,理解古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难。字能读懂,语言能懂吗?
如题中所说的明朝,明朝由朱元璋建立,而朱元璋也就是其开国功臣出身于江淮地区,所以明朝的官方语言是江淮官话。诚然,江淮官话作为官话地区的一级方言区,几乎涵盖了江苏、安徽、湖北的部分地区。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定都南京,所以明王朝使用的标准语,确切地说是以南京话为代表的江淮官话洪巢片。那么明朝说话现代人能听懂吗?
江淮官话与现代普通话
作为一个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经过几千年的文明演变,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优美汉语,成为华夏大地上使用人口最多、影响最广的语言。同时,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受地理环境、人口迁移、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七大方言,各方言在语言、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造成了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的特殊情况。
古代的语言文字传播还比较落后,为了解决不同地区人民之间的沟通问题,总结出一种全国通用的基础语言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所以,早期的先秦时期,就形成了以洛阳古音为标准的同一种语言,叫做“雅音”。秦统一中国后,根据洛阳的《雅言》,统一了六国语言,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官话语法体系。
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的汉人南迁,洛阳的雅音与吴越地区的古语融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并在南方四朝流传,形成后来的江淮官话。明代初年定都南京时,又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和主要的开国功臣都出生于明朝,所以明朝放弃了自商周以来一直传承的洛阳标准语。
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话由南向北融入北京话,清朝雍正年间,设立正音馆,开始推广以北京音为基础的官话,后逐渐与北方语融合,形成北京官话。这儿说的北京官话,和我们现在所用的普通话区别不大。
总而言之,由洛阳雅音演变而来的江淮官话是现代普通话的来源之一,两者间有承传关系,虽有区别,但也不妨碍南北正常交流。
明朝说白话还是古文
人们印象中,古代人是说着就是咬文嚼字,让人似懂非懂,这就牵涉到白话与文言文的区别。就像现在我们分书面和口述一样,古代官吏、士人所用的文言、平头百姓所用的白话,这里面的话,可不是今天的事。假如您的文学知识稍显浅薄,回到明朝大抵只能与百姓打成一片,登不上大雅之堂。
诚然,并非人人都讲文言文,正如朱元璋所学无精,以致有不少“朱话”的记载。
比如明初,当地的官员报告说有倭寇进入海疆,朱元璋就把圣旨传给他,说:“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们,转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于是朱元璋就劝高丽归附,并对高丽使者说:“昔日好谎的君王如隋炀帝者,欲广土地,枉兴兵革,教后世笑坏他。我心里最嫌。有,我这说的话,你去国王根底明白说到。”
朱棣跟随老子打天下[文],同样会说白话,在[章]朱棣对西北边陲的圣[来]旨中,我们看到:“[自]俺汉人在西边,西边[历]的草场上,也是一片[史]草场。没有必里阿卜[大]束,俺俺娘太祖高皇[全]帝得了西边,便来入[网]贡,那意思是好的。[文]又今俺即大位,凭阿[章]卜束的儿子终年,不[来]忘俺太祖高皇帝恩德[自],知天道,便差差侄[历]阿卜勒来京进攻,十[史]分感激。”
通过对朱元璋和朱棣[大]两人的记述,我们可[全]以发现,现代人即使[网]回到明朝,都是听得[文]懂明朝人的话,只是[章]别扭,不习惯了而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