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辫子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很多汉族人觉得清初的《剃发令》是一种耻辱,但是这种耻辱在清末政府提倡剃发易服的时候遭到了抵制,因为中国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说法,把辫子剪成洋人的头型是违背了祖宗礼法的。那么你们知道清末中国第一个剪掉辫子的人是谁吗?
清末中国第一个剪掉辫子的人
历史上并没记载第一个真正剪辫子的人,但康有为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向皇帝奏请断发剪辫的人。
1903年,《学生[文]界》发表了一篇文章[章]剪辫易服说,声剪辫[来]有利于强兵强种。
1904年,《大公[自]报》又发表了一篇文[历]章,提出中国留学生[史]要剪掉辫子,增强和[大]西方人的交往。
虽然提出者小心翼翼[全]地将辫子的范围限制[网]在外国的学生身上,[文]但当时仍有“易服改[章]元,革命排满”的嫌[来]疑,当时可没多少人[自]敢冒这个风险。然而[历],排满革命”的资产[史]阶级革命派却敢于冒[大]险。
虽然辫子和清朝服饰已经沿袭了近300年,但300多年的记忆并没有消失,尤其是被嘲笑为豚尾的辫子,仍然被许多人视为汉人的耻辱。因此,摆脱辫子是清朝的标志,鼓励反清,宣传革命,这是动员人民支持革命最有力的召唤。
留学学生率先剃发
早在1895年,孙中山、陈少白等人就在清廷鞭长莫及的日本剃发易服,以明革命之志。在1903年爆发的拒俄运动中,留在日本的年轻学生剪掉辫子,与清廷决裂。风气是愈演愈烈,以至于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以剪掉辫子为荣。
山西联盟会员景定成(梅九)讨论了一次剪辫事件,颇具代表性。留学生回国后,又把剪辫的新风气带回了中国。
1903年,江南有[全]很多年轻学生剪掉辫[网]子。1903年10[文]月16日《大公报》[章]上的文章描述了这一[来]点:“江南之新学国[自]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历]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史]式上有缺点也“。特[大]别是随着20世纪初[全]新政的实施,各项改[网]革措施陆续出台后,[文]继续保留辫子和一些[章]新规则的矛盾越来越[来]大。
1905年6月,新编的陆军实行改装制度。许多官兵穿上新的军装后,为了方便戴军帽,剪掉了辫子;与此同时,天津最早实施该制度,也剪掉了三分之一的辫子。
鉴于学术界和军事界[自]的去辫趋势,190[历]7年5月6日,经学[史]部奏准,严禁学生、[大]军人剪辫,其中学生[全]“一经查出,即当咨[网]明学部,分别惩处”[文];军人“如有不遵定[章]制,改用他装,以及[来]剪去发辫等事,无论[自]官僧、兵丁,均即斥[历]革”。
这是清政府关于禁止[史]剪掉辫子的第一个命[大]令。此令既出,剪辫[全]之风略杀。
然而,一旦一种新的氛围传播开来,怎么能依靠一个行政命令来停止呢?此外,当时,每个明智的人都意识到中国的辫子没有任何用处,即使在清朝,一些开明的官员也不再坚持辫子,这就是时代的原因。
资政院通过剪辫易服决议
1910年10月3日,首届清朝新政产物资政院常委会开幕。会后不久,一位名叫罗杰的议员提出了《剪辫易服与世大同》的建议;随后,湖南省实际革命X人的议员周振林提出了《剪除辫发改良礼服》的建议。在资政院的决议中,“两案之主旨,皆以中国辫装妨碍运动,朝廷整军经武,非剪除辫发,改制冠服,不足以灿新天下之耳目,改除骄奢之习惯”。最后,通过了大多数议员的认可。
资政院关于剪辫易服[网]的议决一经通过,消[文]息传来,无论清廷是[章]否批准此案,民间剪[来]辫子之风一时风起云[自]涌,极不可遏。
然而,此时的辫子仍[历]然是一种自由的选择[史],没有形成强制性的[大]社会压力。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全]中山发出号召,要求[网]全民剪辩,以示清庭[文]彻底灭亡。许多人剪[章]掉辫子,在祖先的坟[来]墓前烧掉,以安慰祖[自]先被满清奴役的历史[历]。
有趣的是,在满清时[史]期,提出微新变化的[大]风云人物康有为多次[全]剪掉垂在脑后的辫子[网],并多次储存。特别[文]有趣的是,康有为的[章]辫子在张勋复辟时刚[来]剪掉不久。看着恢复[自]过来的清朝遗老脑后[历]挂着一条辫子,康有[史]为像火锅上的蚂蚁一[大]样焦虑。最后康有为[全]不得不高价买一瓶生[网]发水,每小时涂一次[文],希望他的头发一夜[章]之间长出来。
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来]后一位皇帝,在满清[自]遗老中,第一个剪掉[历]了自己的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