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赏析 · 正文详情

宋朝借鉴文景之治内容及影响

来源:名资汇网 caiji007 2023-07-25 06:35:00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文景之治是第一个盛世。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经济萧条,人民生活拮据,以“黄老论”为基础,无为而治,克勤克俭,大力发展农业,创造了一派繁荣景象。这种治国方略在缓解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经济方面效果显著,为许多朝代所借鉴。

宋建立初期,外有辽国攻占燕云十六州,势如破竹;内有前朝遗民,人心不稳。面对这样的内忧外患,如何巩固大宋政权成为大宋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由于那时辽宋两国实力相当,因此很难在短期内分出胜负。宋王朝吸取文景之治的经验教训,把政治重心转向国内。

此外,大宋的许多政[文]策也受到“文景之治[章]”的深刻影响。受黄[来]老学说影响,宋太宗[自]专权任命吕端为托孤[历]大臣,宋文帝时期就[史]劝导农桑,恢复生产[大]

宋代实行“祖制”,黄老思想在大宋王朝得到延续,这种政治思想稳定了当时的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发展,使宋朝成为封建社会经济最繁荣的朝代之一。

与此同时,这种政治[全]政策也对社会风气产[网]生了影响,在当时的[文]北宋社会,上至士大[章]夫下至平民百姓,都[来]深受黄老思想的影响[自]。而《文景之治》在[历]宋朝的具体运用又可[史]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大]

《文景之治》在宋朝国内的应用:以平和、务实的方式稳定朝局。

稳定皇室内部:维护赵家皇权的稳定性

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往往会影响到王朝的更替。宋王朝对这一问题有所了解,因此采取了许多措施限制皇权,避免皇权纠纷。

第一种是皇储制度

皇储代表着一个王朝的未来,在封建社会的许多朝代中,皇储的位置都遭到过觊觎,引发了皇子之间的纷争。

所以,早立皇储是保持皇室内部稳定的重要措施。宋代的许多皇帝都曾被群臣以汉文帝早逝为例劝谏,使汉文帝早立为太子。

例如在仁宗时期,欧阳修以“汉文帝早立皇储,奠文景之治”为题。唐明宗迟迟不立皇储,导致唐朝衰败”的例子,都是劝谏宋仁宗早立皇储,永固江山的例子。此外,在宋英宗和宋光宗时期,都有大臣迁离汉文帝立皇储之例,言明皇储的重要性,以示统治者从国本出发,早立皇储。这说明宋朝对汉文帝皇储问题上的做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第二对皇亲国戚

宋朝对亲国戚的态度与其他朝代也有很大不同,在其他朝代皇族中,如果他们胆敢造反,统治者往往会采取“一杀百,不放过一”的态度。宋神宗又借鉴了汉景帝对“七国治乱”的处置措施,对此并未采取如此决绝的态度,宋神宗时,皇族宗氏赵世居被人告密,随后赵世居自杀身亡。

宋神宗并没有杀掉自己的家族之人,而只是除掉了他们的皇族身份。这一举措,维护了宗族团结,树立了仁义之风。

裁减朝臣和地方权力:强化专制专制的中央集权

宋太祖时期,为了巩固皇权,采取了“杯酒释兵”的办法,这是宋朝建都之初,赵匡胤为后世帝王建立政权维持确立的基本方向,也就是加强专制中央集权。

到了宋廷,他将整个[全]朝代中力量最强的禁[网]军分为三衙统领,但[文]是发兵权又被划归枢[章]密院管辖,实现了统[来]兵调兵权的分离。

削弱地方节度使、州[自]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历],除此之外,他还通[史]过颁布一系列政令控[大]制地方财政,以消除[全]军事力量扩张的物质[网]基础,避免地方力量[文]扩张给宋朝中央带来[章]威胁。

这种做法与汉朝时期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做法大相径庭,汉景帝时实行削藩制度,但力度过大引发了“七王之乱”,到了汉武帝时期,又实行推恩令,使诸侯权力分化,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在这个意义上,宋朝的统治者与汉朝一样,认识到了地方势力的扩张对中央的威胁,在应对这种威胁的过程中,对外部势力采取了不约而同的分权与转移的方法。

重用“遗世旧臣”:培养新君的力量

宋代推行“祖法”,后世的皇帝必须尊重前代皇帝制定的各种政策,否则就会遭到臣僚的弹劾,而且皇帝在临死前往往会留下“遗臣”,以辅佐后代皇帝治理国家。

这一体制与汉文帝有很大的相似性,一般来说,新帝上台后,往往会发展出自己的势力范围,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就是这样。汉文帝在位前是代王,他的势力范围并不在长安,与长安的诸臣也没有多少关系。

吕后死后,代王被众[来]大臣选帝,在奔赴长[自]安时,他只带了几个[历]亲信,并没有把自己[史]的势力全部带到长安[大]。进了长安,他对汉[全]高祖留下的老臣也颇[网]有敬意,在这些老臣[文]的支持下,汉朝的经[章]济迅速发展起来。

这样的政治手段是有道理的,因为老臣从政多年来,对政治环境及其认识,与新的辅助力量相比,他们更具政治能力。

听取群臣的意见:开“君与士共天下”之风

宋皇帝多有谏言,无论是宅心仁厚的宋仁宗,还是宽容仁慈的宋徽宗,甚至“杯酒释兵权”的宋太祖,都不例外。

在整个封建社会,宋朝统治者对谏臣的态度是罕见的。宋代统治者对官吏的态度并不只是个人行为,宋皇室有“不杀士人”之祖训。这一宽松的政治氛围,使宋朝官员随时随地都敢发表意见,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处天下的局面,推动了宋王朝的兴盛和发展。

宋朝统治者的这种作风,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文景之治”提供了借鉴,据史书记载,汉文帝登基之初就享受了奢华的生活,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上山打猎,常常“一日三餐”。

经大臣贾山上书劝谏[来],他逐渐放弃了这一[自]爱好,并开始转向另[历]一个爱好——骑马,[史]大臣袁盎以国家安危[大]、社稷安定为理由劝[全]诫他,成功地使他放[网]弃了这一爱好,此后[文]各地官员仍争相献千[章]里马给他,尽管汉文[来]帝极为不舍,但还是[自]拒绝了。

除此之外,他还下令对宫廷中原有的马匹数量进行了削减,可见汉文帝是一位虚心纳谏的君主,为了国家利益他会放弃自己的爱好。这样一种奉承的态度,促使文景之治的出现。

文景之治在宋朝的外交政策中的运用:宣仁政,轻言战

在整个大宋王朝中,都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义务。然而面对现实情况,宋朝的统治者仍是高度的政治眼光,在北伐失败后,宋王朝迅速放弃了对外的军事活动,开始将政治眼光转向国内。大宋王朝时期,虽然对外战争不少,但国内局势相对稳定。

汉王朝最大的强敌就是匈奴,而在文帝、景帝时期,匈奴的气焰也最为嚣张,但文帝和景帝都不急于派遣军队前去消灭匈奴,而是注重自身的政治建设,这种战略使汉朝迅速强大起来,对宋朝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宋代与文景之时的外部形势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汉文帝时期,不断扰乱我国南部边疆,小国虽不能与汉王朝抗衡,但汉文帝却选择出兵南粤而不愿“化干戈为玉”。

面对外来的契丹威胁[历],宋朝在两国力量旗[史]鼓相当的情况下,对[大]大宋来说,是一场两[全]败俱伤的战争,转而[网]采取和平的策略,不[文]仅可以避免战争对其[章]国力造成的损害,而[来]且还可以宣传其仁政[自],达到双赢的效果。[历]

因此在这一思想之下,宋廷也就没有采取碾压灭国的态度,而是选择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汉文帝,天子之尊;尉佗,小国之君。因此然者,为中国劳苦,而以息战伐也。今天契丹的力量太大,太过南粤,陛下的圣贤出于汉文,迹而行之,事岂不远?许家资治通鉴长篇

面临外来威胁,汉文[史]帝在边境地区“设县[大]备敌”,宋仁宗时李[全]元昊叛变,朝廷派遣[网]四百余万大军前去御[文]敌,但失败了,在范[章]仲淹的建议下,宋仁[来]宗下令迁都至宋夏边[自]境,请家家户户学弓[历],组织抗夏武将团,[史]最终取得了意想不到[大]的效果。

概述:

《文景之治》作为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它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对后世封建政权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尽管宋王朝的一些现实状况与文景之治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宋王朝在治国方面也参考了文景之治的一些政策,但宋王朝并没有照搬文景之治所采取的措施,而是通过对形势的分析,借鉴某些治理策略,更全面、更深入地探讨了文景之治的治国方针。

本站内容系历史大全整理制作
    标签

    上一篇:山海关战争历史介绍-为什么李自成自山海关战役后一蹶不振? - 全文

    下一篇:曾侯乙编钟是什么时期的-曾侯乙编钟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