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赏析 · 正文详情

冉闵吃宫女是真的吗-冉闵为何上不了历史书?

来源:名资汇网 caiji007 2023-07-24 04:35:01

冉闵本是个汉子,十来岁时就认胡人石虎为爷爷,可说是泡在胡人堆里长大,后来跟着胡人东征西讨,也不少杀了汉人。咸康五年(公元339年),冉闵奉石虎之命进攻东晋(这可是华夏正统),在汉阳郡击败晋军,杀了东晋将军蔡怀。

冉闵为什么要杀胡人呢?这不就是为了拯救我的祖国——大汉民族吗?!没有!

冉闵也是命苦,跟随石虎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石虎死后,伯伯伯伯叔叔要砍他!石虎死后,儿子石尊继位。石尊竟将忽悠的侄子冉闵立为太子,但不久便立石衍为太子。更有甚者,若不是郑太后拦下,石尊早就干掉了功臣冉闵。还好石尊的哥哥石鉴告密,冉闵先下手为强,整死石尊,继承了大统!

冉闵生活的时代

冉闵生活的时代,中国分裂,南有东晋政权,北无收复。北部的胡人纷纷入中原建立政权。暴徒们横行霸道,杀害汉奸。"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无处不在,数屠汉人子弟数杀之。"此处仅举二例:

在鲜卑乘晋朝“八王之乱”中,大掠中原,掠夺千金,也掠夺数万汉族少女。在返回途中,一路上大肆奸淫,并将这些汉族少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来到河北易水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只剩下八千少女了。皇后发现后,要鲜卑留下这八千少女。一时吃不下饭,就不想再放了。所以把八千个少女淹死在易水里。

胡人皇帝石虎发男女16万,运土筑华林苑及长墙于邺北。时值大雨倾盆,漳水水涨,死尸遍野;他已有许多宫殿,还不满足,又驱汉丁四十余万营,入洛阳、长安二宫,使尸尽原野;修林苑甲兵,五十万人造甲,十七万人,死于此;夺女五万入后宫,肆意变态凌杀天下百姓,其间,因负妇义夫的反抗,死尸不计其数;从长安,到洛阳,再到邺城,成汉的使节们沿途看到树上挂满上吊自杀的人,在城墙上挂满了汉人头攒动的人头攒动,尸骨遍地;大肆屠杀和残暴的民族压迫,使北方汉人锐减到六七百万,造成赤地上的一片废墟,与虎狼等野兽群集,群集一片,群集一片,群集一片。

每天都有关于杀害无辜的汉人的惨剧。汉、胡之间的民族矛盾已无法调和。胡人对汉人犯下的滔天罪行,汉人心中无边的憎恨,并不是坐在书斋里的学者所能用“以德报怨”四个字轻抹的。一定要,而且要用鲜血,才能洗刷大汉民族的血海深仇!

冉闵政权建立

从这个意义上说,冉闵就像一颗流星,横冲直撞。冉闵忍辱二十年得机起兵造反,力图匡复华夏,灭胡无数,报仇雪恨!冉闵打倒了羯赵,称帝建国,年号永兴,国号大魏,史称冉魏。以胜为荣,袭击各路游击队。有过六次的恶战。

一、战斗以汉骑三千夜破匈奴营,杀得敌兵数万人,逐百里,斩匈奴首三万人;

二、再战以5000[文]汉骑大破胡骑700[章]00;

三、以汉军七万加四[来]万乞活义军,三战三[自]捷,歼灭众胡联军三[历]十余万;

四、战先败后胜以万[史]人斩胡首四万人;

五、战以汉军六万人[大],几乎全歼羌羌联军[全]十余万人;

六、六战再以卒不足万人的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十战十捷!

几经周折,打出了汉家铁骑的威风,各地汉民纷纷起事响应,史载“无月不战,相隔千里”。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宁夏一次又一次的重现。匈奴等胡人势力,也被迫撤出中原。石遵,石鉴,石琨,石宠,石蟠都被灭了,羯族的主体力量全部消灭了。此时,石虎十四子中,有二子被自己处死;六子自相残杀;五子被冉闵灭族,投靠东晋,被斩于街市全死。石虎一生造孽无数,终得子孙报应。

悲哀的是,公元35[网]2年,冉闵将城内的[文]粮食分给百姓。一个[章]人领着一万人的马([来]以步兵为主)争粮。[自]因此,14万大军被[历]鲜卑包围了。冉闵在[史]拼死突围的冉魏士兵[大]的掩护下,杀了三百[全]多人,终于将包围圈[网]杀死,可是这匹和冉[文]闵一样勇猛的朱龙战[章]马,由于劳累过度,[来]倒下了,冉闵被俘,[自]他的部下还在和敌人[历]拼命,一直杀到最后[史]一人……燕将慕容恪[大]捉到冉闵之后,献与[全]前燕国主慕容俊,慕[网]容俊嘲笑冉闵:“你[文]只有奴仆下人的才,[章]凭什么敢称帝?”冉[来]闵怒道:“天下大乱[自],尔夷狄禽兽等犹称[历]帝,况我中土英雄,[史]何为不称帝的慕容俊[大]大怒,令人将鞭之三[全]百,送往龙城,斩于[网]幽冥。

冉闵死后,山左右七[文]里草木悉枯,蝗虫成[章]群,五月至十二月间[来],天上滴雨未下。慕[自]容俊大惊失色,派人[历]去祭奠冉闵,追封为[史]武哀侯,当天天降之[大]仪,过人膝。冉闵死[全]后,冉魏国臣臣不顾[网]一切,纷纷守节自缢[文],少数人逃到东晋,[章]没有一人投降前燕。[来]冉魏不甘受辱的数十[自]万汉人纷纷逃到江南[历],投奔东晋。由于没[史]有及时接应,东晋军[大]队在中途截击了数十[全]万人,使他们死亡。[网]晋王自杀而死。

冉闵一生凡十数战,多以少胜多。再世的项羽也是这样。汉家军威在北朝,冉闵立我汉家精神,不复为任人屠割羔羊。

杀胡令原文

建国后冉闵发出的“杀胡令”:

一、内外六夷胆敢称臣斩其首。

二、“杀胡令”:与[文]政府同心者同住,不[章]同心者各司其职。

三、:其令内外的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这道口诀,杀戒大开。日光之下,斩首。几天内,斩杀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狗豺狼所食。

“杀胡令”:在诏书的范围内,对各地将领的杀胡、驱胡行为进行了规定。"各地承书诛之,无月不战,高鼻多须,乱杀而去。"战事从邺城扩展至整个北方,甚至在关中也有过。他不会等着被杀,胡人只好西遁北逃,后赵掳走的汉人也纷纷返回家乡。一阵子,几百万人上路奔走,路途颠簸,互相杀戮,回家的人只能是十之八九。也因灾荒,人相食,无复耕者,中原大乱。第5道杀胡令:“胡作非为,今已诛之。如果能够共同行动,他就可以派他的军队来了。”

因为冉魏王朝的时间太短,大臣们都自杀殉国,没人为冉闵写书传教。北魏后期统治北方的北魏是胡人政权,自然对冉闵产生了仇视,在史书上对冉闵大加斥责,而后代只能根据前人遗留下来的资料来整理。因此,有些太监史家据此强调冉闵杀胡,却没有说明杀胡的原因。

想想冉闵一声不吭,中原百姓与入塞胡寇无月不战,日日夜夜相攻。显而易见,杀胡令是顺理成章的,并非冉闵有心挑拨,而是当时民族矛盾不可调和。雅利安蛮族入侵印度,驱使当地创造了古印度文明的人,就像奴隶一样。现在仍然生活在21世纪印度社会底层的贱民。那些在几千年前被征服的印度本地人冉闵天王昭告天下,邀四海豪杰去杀胡。屠胡令来到的地方,中华子民纷纷响应,正因为有了冉闵,我的族人方才不会重蹈覆辙。

归纳起来,冉闵之所以不能上历史书,主要有三个原因——胡人狂魔之子,杀害一众一奶同胞,民族极端主义嫌疑严重!

战魔之子

应当说,冉闵这人不得不提其父,石虎在后赵建立初年,石虎是后赵的建立者,石虎自己就是一名军事狂魔,一名嗜杀如命的军士。书记员:石虎曾在白日里用妇女的身体做肉给军队吃。夜间值班的人员侮辱了一批妇女。此外,在位期间的赵世虎,对不听从正定者一律砍头。《水浒传》中涉及的刑法典也很多,石板、电棍、铁器等等,一应俱全!冉悯是石虎的意志力,必定会被后人大骂。

杀义奶同胞

杀了义奶同胞,主要是指石虎死后,其子乱政之事,也就是石虎的两个儿子,为了争夺政权,他们都是奉冉闵的重要军事人物,想让冉闵来稳定湖人队,但是,当湖人队稳固以后,石虎的两个儿子便想杀了冉闵,当然,冉闵不甘心被杀,是起来反叛,反而杀了石虎的其他儿子,后世许多学者便认为冉悯不该伤害胡人,是一个罪人!

国家极端主义嫌疑严重

后世也有这样的说法,说冉闵也是个战乱狂,特别是平定胡人乱政事件后,纷纷屠杀人民,也使当时的胡人民族产生了极大的恐慌。从历史意义上说,冉闵虽然是保护汉族人民的民族英雄,但他屠杀胡人民族的同时,也给胡人民族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而且,历代的统治者都想永远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天下的百姓自然是越温顺、越顺从、越像羊,对他们就越有利。长期以来的愚民政策和思想毒化,使中国人的血性和骨气日渐枯竭,奴性和懦弱愈演愈烈。何时我们才能恢复冉闵那样的不甘压迫,敢于报仇,中国的希望何时才能实现!

本站内容系历史大全整理制作
    标签

    上一篇:赵云为什么不受重用(平民出身)

    下一篇:三国100猛将纯武力排行榜-关羽可以打得过吕布吗?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