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赏析 · 正文详情

节度使是谁设立的-唐朝的节度使有多大权力 - 全文

来源:名资汇网 caiji007 2023-07-18 07:35:00

唐代的节度使是由南北朝时期的地方长官都督(即总管)演变而来的。全称“都督诸州军”,是曹魏时期开始的一种总揽数国军事事务的军政长官。

至北周、隋朝,都督之名改为总管,隋朝废黜。在建立唐代以后,又开始设官,又称“都督”。唐朝不只是边关郡,就连内地也会依州郡规模与地位的重要性设立大都督、中都督府、下都督府,成为常设机构。

但是,唐朝的都督与魏晋的都督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即持节与不持节的区别。魏晋时,都督常持节制,实权较大。这几个大节也各不相同,其中有“使持节”、“持节”和“假节”三种,权力也有很大的不同。在这一点中,「使节」是最高的,能掌握二千石也是太守之下官员的生杀予夺,而「持节」只能杀六百石,「假节」更只能对违抗军令的才有权利。此外,魏晋的都督,往往还兼任自己驻地的刺史官职,同时掌握着军政大权,这在唐代都督中是没有见过的。

节度使是谁设立的

"节度使"一词最早出现于唐高宗时期。由于边关郡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需要地方都督能够随机应变,作出一些必要的决定。为使他们声名显赫,从高宗开始,就允许一些地方的都督“持节”,把这种执节的都督称为“节度使”,以区别于其他都督。

都督持了节,好比参谋带了长,军权便有了质的飞跃。唐代旌节制度规定:“将将大将帅送到四面八方,请其佩带,舜杀。”也就是由都督变为节度使,使其拥有专权。并且这一权力还在继续扩大,因为到了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再次担任都督。这就是说,自唐玄宗以后,唐朝的节度使又恢复了魏晋时期的一切权力,甚至是过犹不及。

唐朝的节度使有多大权力

节度使的权力大了,官僚主义也随之增多。唐代节度使之下设一名节度副使,一名管军队的都知兵使,一名管军法的行军司马,两名管后勤的判官和四名曹事,一名管文件往来的掌书记,还有两名参谋、四名随军、一名都押衙等等。这都是朝廷规定的编制,实际上,节度使府常常打破这一规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任命自己的属官,中央政府基本上不干预。于是致唐玄宗天宝年间,节度使的属官人数已达一百五十多人。

唐玄宗时期,是唐朝节度使制度的基本形成时期,全国有安西、北庭、朔方、河东、河西、范阳、平卢、陇西、范阳、平卢、陇右和剑南九镇节度使,因此,他们完全掌握着军政大权。在州府之上,开元年间又设立了新的一级行政机构,叫做“道”,采访使就是道长。此外,绝大多数节度使在辖区内兼任营田使、支使,这一地区的地权与财权亦落到节度使手中,已经形成了集地方军事、行政、财政等多种权力的土霸,并逐渐拥有割据之地。

战争结束后,许多功勋卓著的将领都被封为节臣,使节度使的人数迅速增加,由边区向内地扩展。唐肃宗至唐德宗期间,节度使达四十二人,其中魏博、淮南、淮西、泾源等都是实力比较大的,在他们的辖区已经完全是土皇帝。甚至最后节度使夺去了唐朝中央政府最后官员任命的权利,连节度使也成了世袭之职,老子死后,儿子可顶其位,形成“藩镇世袭制”。

最初,各镇节度使所收的赋税都要交到中央,但安史之乱以后,地方节度使们越来越不把中央政府放在眼里,开始截留。这种风气迅速蔓延开来,到最后,不单被截留,中央完全拿不到税钱,地方税收也成了节度使们的私人财源。凭借着这些资金来源,节度使们开始大规模征募军队,增强实力。它们招募了一名孔武强悍的男子作为自己的亲军,称为“牙兵”,而父子继承,只能接受节度使本人指挥的私人武装,甚至不服从朝廷的命令。这群动辄数万,是节度使对战中央、地方割据的保证。

为什么皇帝会给他们这么大权力

唐朝统治者并非愚人[文],要让将军掌握军事[章]、财政、行政等权力[来],才能有发展的机会[自]?它有很多方面的原[历]因。

唐初,李世民被周围的少数民族政权称为“天可汗”,此时的大唐,兵强马壮,四方臣服,边境安宁,边将们的权力并不大,也不需要他们“持节”。但时过境迁,至高宗晚期,政治腐败问题开始暴露,内政外交中的治理措施不当,引发了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矛盾。因此,边境安定成了主要矛盾。

针对突厥、契丹、吐蕃等政权的不断侵扰,唐朝必须予以应对。为保障国家安全,边界将军手下的士兵数量也在增加,将军们的权力在不断扩大。因此,他们要处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多,“持节”能够更好地协调地方政府与军纪的关系,严肃军纪,这也是边境都督向节度使转变的开始。

最初,唐太宗当政时,唐朝兵强马壮,主要是针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但李世民死后,他的子孙不如一代,从而使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与唐朝的军事态势发生根本逆转,少数民族政权骑兵开始不断骚扰唐朝边境。此时,唐代军力有所削弱,于是采取了战略防御方针。面对吐蕃的挑衅,狄仁杰上书说,“敕边兵,谨备守,远斥候,聚资粮,待其自致,然后击之,以逸待劳,则战士力倍,以主御客,则我得其便。如此数年,可使虏不击服矣”这一政策对于当时的唐朝中央政府而言,无疑是极具操作性和正确性的。

为使战略防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唐朝在边境地区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而且边兵人数日益增多。“于是唐朝就在边关重修兵马关,并征募善骑兵入关。

唐朝节度使制度利弊

在武则天时期,唐朝在科举方面率先进行武举考试,增选了一大批精力充沛、精骑善射的习武之人,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士大夫的战斗力。此外,为对抗少数民族的精骑部队,唐朝又成立了规模较大的边防军,他们长期驻扎在边境地区,逐渐取代了以前的卫戍边关。边防军组建过程中,有许多士兵是由节度使自己征召的,征兵主要是流民和失地农民,当了一辈子兵,其父与子相袭,他们的生杀赏罚都归节度使掌握,对节使的依赖日益增加,形成了一种“只知其将,不知天子”的局面。

唐代边防军的后勤主要依靠屯田收入,缺乏中央补助。为适应日益增加的边军后勤保障,屯田的面积日益扩大。为便于管理,政府只把屯田交给节度使管理,节度使开始染指财权。但唐玄宗时期的将节令、接见使、屯田使、支使尽了事,又为节度使权力的扩大打开了方便之门。

因此,我们可以说,[史]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大]兵权,就是为了对付[全]周边游牧民族的军事[网]防御。而且他们既掌[文]握了管理和财务权力[章],又是为了更好地解[来]决边军后勤问题,更[自]好地执行军事防御任[历]务。自唐代改主动出[史]击为被动防御以后,[大]这一战略转变使节度[全]使的权力日益扩大。[网]

唐政府对节度使的政策也较为宽容,只要他能确保边境的安定,就没有把节度使的发展放在心上。此外,安史之乱之后,唐朝政府自身也是自顾不暇,对这些掌握着兵权的将领只能听之任之,再加上朝廷本身党争严重,例如在牛党争斗中,双方都有各自组成共同利益集团的节度使阵营,每一方都竭尽全力地让自己阵营的节度使扩张大放异彩,从而使节度使地位更稳固,势力更大。

豪强的地主集团和节度使勾结起来,也是节使割据的重要原因。唐代中叶,由于土地兼并日趋激烈,大小地主占有了大量的田地。对那些豪强地主来说,这些节度使们能够合谋,以满足他们各自的利益,对自己有好处。因此,在节度使的背后,往往有一群豪强地主为后盾,有的节度使本人就是豪强地主群体中的一员,因此其社会阶级基础十分牢固。

就拿安禄山来说吧,[文]看看节度使的权力是[章]怎样一步一步地扩大[来],最后威胁到了唐朝[自]中央政府。

在天宝年间,安禄山极受唐玄宗宠爱,一人兼三镇节度使,并有铸币之权,这是他叛乱的基础。他出身贫寒,只不过是因为骁勇善战,又善于讨好奉承,所以很快升迁。

他挥霍巨款贿赂唐玄宗身边的官吏,不停地在玄宗面前说他好话,自己也不失时机地向玄宗表忠心,又迎合了杨贵妃的虚荣心,认杨贵妃为义母,再加上他在天宝四年与奚族、契丹族交战,因此天宝三年后,他就登上了范阳节的宝座,又兼领平卢、河东三道节度使,并享有造币铸钱的特权。

唐玄宗如此关心安禄山,其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利用安禄山来守卫边境,而安禄山却一心想进入核心势力圈。他们和温吉勾结,企图排挤李林甫,做“平章事”,但唐玄宗却因为安禄山文化太低,不允,只给他加了左仆射这样的虚衔。

同安禄山勾结的吉温[历]当上御史中丞、兵部[史]侍郎,在唐玄宗面前[大],给安禄山弄来了闲[全]散的牛马和群牧人员[网],从此掌握了马政。[文]至天宝十一年初,安[章]禄山已掌管三镇,并[来]任巡抚使、巡抚、屯[自]田使、群牧等实权,[历]有铸钱的特权,是有[史]一定底气和基础的。[大]

节度使制度导致势力的发展和藩镇割据,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唐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尤其是唐末黄巢起义以后,许多节度者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力量日益强大,逐渐脱离了唐朝政府的控制。五代十国的许多国家,都是原唐时期的节令所建立。这几个节度使之间为了利益,时常发生激战,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使许多人战火中丧生。不少民众为了逃避战乱,逃到国外,又造成大量的土地荒废,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历经二百多年的大唐终于垮台。

历史大全 www.lishiq.com
    标签

    上一篇:契丹是现在的哪个省(辽宁吉林内蒙部分区域)

    下一篇:安史之乱后的“元和中兴”为何没能拯救大唐的衰落 -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