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我自觉不属于那个气场(1)_社会万象_光明网(图)
作为广东外来诗人的代表,东莞诗歌的先行者和呼唤者,方舟对东莞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他自己的诗学成就也是东莞文坛的标杆。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广东有足够影响力的诗人,甚至是东莞的领军诗人,在个人的真实气质上,都非常不愿意和一些神经质的诗人相处,正如他所说。多年来,他一直避免和诗人聚会,包括某个大牌的诗歌节,一进去就跑了。原因是,“我觉得我不属于那种气氛。诗可以隐秘,诗人可以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而不是聚在一起。”
如果你反思原来的“为什么写作?”,他的回答是:尊严。
如今,方舟作品齐头并进,诗集有《无边无际的海洋》、《海边的心跳》、《中外现代诗歌名家合集:方舟短诗选》(双语)、 《十年长安文集》、《方舟十年诗》、《在路上:东莞青年诗人诗选》、《承诺之镜:东莞青年诗人随笔》、散文集《聆听南方”、“昨天进城”。至于他所获得的诗歌奖,国家、省、市的奖项太多了,连方舟都记不得了。
1990年,方舟带着大学时代的诗集和书法履历来到东莞长安。
1990年至2005年,方舟在长安,被称为东莞诗歌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诗人,其中以郑晓琼、刘大成为代表。当时,东莞诗人活跃的几个主要阵地——《长安报》的“海平面”增刊、“海平面”诗歌论坛、长安文学协会、青年文学大赛等都在组织。尤其是国刊《海平面》,不仅带动了广东民工诗歌的发展,还培养了一大批底层作者。
不仅如此,方舟还不断创作和创作大量反映底层生活的优秀诗歌,包括《水的突破》、《海边的心跳》、《机器的乡愁》、《湖南》等。亲戚”等。就题材而言,方舟是农民工活跃群体的先行者。
2005年到达东莞市文化中心后,方舟的工作重点是组织实施全市制度化的文化艺术创作大赛。东莞文艺创作总分连续三年获得广东省第一,这与他的作品密不可分。指导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文化部明星奖、广东省艺术花卉协会金奖,参与策划的“美丽大舞台——东莞文化广场千人文艺演出”荣获国家文化部星光奖。项目奖。
但是,方舟依旧没有改变初衷。它不仅坚持诗歌创作,还致力于诗歌文化的大众化。参与策划首届广东诗歌节、“诗歌回归大众”东莞城市广场诗歌朗诵晚会、首届广东大沙田诗歌奖。评选活动、“银月下”诗歌朗诵音乐画会等品牌活动,着力弘扬大众诗歌文化,繁荣诗歌创作。尤其是历时三年的“诗歌回归群众”,被誉为中国最大的乡土诗歌文化普及活动。
“没有诗歌超越生存”
行走是方舟观察世界的方式,是方舟创作诗歌的源泉和动力。
“闭门造句不是诗意,只是自己的一首诗。”当被问及创作理念时,方周浩毫不犹豫地背诵了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这两首诗。 25年前,怀揣文学梦想的“科学人”方舟,从杨万里的故乡江西南下,几经周折,落户东莞长安。从此,他开始了在东莞的“行走之旅”。
在东莞工作的25年里,方舟不断仰望历史的星空,突破时间的线性概念,以现代视角观察一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同时,他不断地测量脚下的土地,为那些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农民工大声疾呼。著名诗人杨克曾盛赞方舟:“它把农民工的诗歌提升到了文学的高度。”原《诗刊》主编叶彦斌说:“方舟的诗,有着丰富的南方生活细节,也为那个时代的生存提供了新鲜的证据。”
在众多诗评家眼中,更难能可贵的是,方舟为底层农民工提供了一个展示个人文学才华的平台。方舟主办的副刊《长安新闻·海平面》发表了许多民工诗人的早期作品。
“生存之外没有诗。”方舟说,你的作品再有想象力,都会直指当下。只有将行走的仪式感和生活态度融入创作中,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有温度”“有温度”。
如果说十年前方舟更倾向于从局外人的角度来写底层——目击者的身份,那么方舟这十年的创作发生了重大变化——方舟新诗集”在《东莞的民行》中,不少文评家发现郑小琼经典诗歌赏析,方舟不再是一个与他无关的陌生人,而是以智者的视角观察一座城市的“发现者”和“叙述者”。以“外国土地”为“家乡”的人。
方舟通过20多年对这片土地的观察、观察和思考,熟悉了这里的地理环境、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也用支部的话记录和再现了它。
p>
回顾过去,方舟也感慨地说,1990年代,东莞写诗是孤独的,诗人在黑暗的边缘,在无限扩张的工业丛林中,人无能为力,没有时间听机器。痛苦的怀旧。然而,进入新世纪,人们开始思考诗歌,开始以有限的方式表达幸福,谈论对生命的追求和生命的尊严。
岭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南方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张德铭在研究方舟诗歌的总体特点时发现,“方舟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描述方舟的外在风俗。各个地域,彰显内在精神。他自己的地缘诗学具有独特的艺术质感和文化底蕴。”
无论是对东莞地方特色、居住地的写照,还是对旅游景点精神内涵的捕捉,还是对自身存在的直接记录,张德铭认为,方舟的诗歌可以从地理系谱学的视角。都可以纳入地诗学的镜像中去观察。 “在方舟精心构建的地缘诗学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诗人点燃的诸多地域的诗意光彩,更能从特定的角度理解方舟诗歌的独特视野和个性美学。特征。”
关于一个男孩
方舟1966年出生于湖南新华,祖父家距著名作家、革命家程方武故居仅500米。方舟的父母在商人家庭长大,不擅长种地。因此,在大合同期间,他们一家人挣的工分很少,过着紧绷的生活。更让小方舟苦恼的是,由于家庭构成不佳,全家往往成为诟病的对象。电影在村里上映之前,方舟的父亲一直被称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典型。这些经历造就了他倔强的性格,也让他后来的创作充满了对底层生活的同情和对个体生活的同情,语气阴郁而激动。
在那个年代,几本书成了方舟的慰藉,这些书也为他打开了文学之门。方舟的妈妈早年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所以家里有几袋她妈妈读过的书,成了方舟最好的精神食粮。一有空,方方就去阁楼读书。房子,让他的母亲用灯笼四处寻找他。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太执着了”。
那几袋书还不够方舟的阅读需要,他还从叔叔家拆了白糖包着的旧报纸看。这个小细节,方舟的阿姨讲了将近40年。
后来,方舟的邻居买下了歌德。这为方舟接触外国诗歌和现代诗歌打开了一扇窗。紧接着,方舟趁机去市场买了镇百货公司的《普希金诗集》和《莱蒙托夫诗集》,并尝试自己写诗。一位有文学文化的亲戚读过方舟的诗,曾称赞他是“未来的作家”。
虽然热爱文学,但方舟的物理化学成绩也很优秀。高中毕业后,由于种种客观因素,方舟未能如愿进入文科班学习。然而,高考时,方舟考上了当时的重点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并入武汉大学),主修工程机械,尽管他的文言文差了20分。 更让方舟吃惊的是,文科实力雄厚的学校和武汉大学都坐落于珞珈山脚下。两校之间没有隔阂,方舟可以轻松参与武汉大学举办的各种活动和活动。讲座。同时,时不时能看到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的刘道宇先生,他的学识和品格让他如沐春风。
也正是在那个时期,方舟编辑了大学的华州文学社,参加了武汉大学和湖北大学的各种诗歌社,成为了著名的校园诗人,他的作品被选为谢冕的作品。序《当代中国校园诗人选集》。 1985年和1987年郑小琼经典诗歌赏析,方舟还出版了两本印刷诗集《旅行者——方舟大学生诗选集》和《视线》。这两首诗集奠定了他30多年的创作基础——边走边看世界、认识自己。
新船入海
1990年,在江西国企工作了三年的方舟南下,希望能有机会在沿海地区的文化部门工作。海南、深圳有的单位对方舟很满意,但在转让问题上有一个门槛:试用一年。而这正是傲慢的方舟所不能接受的。
方舟正要回家,《南方日报》上一篇题为“长安,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的文章吸引了他。同时,方舟的一位朋友也向他透露,当时长安镇缺乏文化人才。这让他决定去长安做最后一搏。
方舟抵达长安乡政府时已是傍晚,乡政府大楼内十分安静。镇政府办公室里,两名正在看报的男子热情地接待了记者方舟。简短的交流后,对方问他是否愿意在这里工作。于是,方舟拿出了自己大学时印刷的诗集和用毛笔写的简历。对方看到后,非常佩服方舟的小写字母,问方舟会不会写美术。原来,长安镇会议的口号必须在虎门制作。方舟开玩笑说自己会机械地画画。如果用机械图来画汉字的结构,应该是标准的美术字。其中一名男子立即果断道:“我们马上就可以转移你,你下周一向政府报到!”方舟后来才知道,接待他的是镇委书记和长安镇镇长——他们后来成为了城市的重要统治者。
但是,将人事关系转移到长安镇,并不是那么容易。那个时候,东莞的人才之门还没有打开。几经周折,方舟的转让最终得到东莞市委常委会议的批准。
当时,各个乡镇街道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很大,但限制条件很多,都要经过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市主要领导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两三年后,东莞市引进外籍人才的大门终于被推开了。方舟的转移是一个小介绍。
1990年,长安公园、剧院、文化馆建设同步开工,急需从全国各地引进各类文化人才。方舟成为长安“文化工作年”引进的第一批人才,也是长安文化事业的最早培育者。有意思的是,方舟写了一篇《OK!长安》,发表在老式青年刊物《黄金时代》上,令我惊讶的是,读者的来信“雪花飞舞”。很多年轻人看完后来到东莞找工作。有十几个姑娘从北方来广东找工作,下车后不知道去哪里。偶然在报刊亭的杂志上看到了方舟的故事,于是决定一起去长安找方舟。突然,10多个女孩来找他,方舟吓了一跳。
1992年底,在镇领导的支持下,方舟创办了全国第一份镇级官方报纸——《长安日报》。在出版之初,方舟是唯一一个每两个月出版一次报纸的人。 2005年,方舟离开长安到市文化中心工作时,整个报社有20多人,报纸变成了周二报。
方舟最引以为豪的是报纸副刊——《海平面》。本栏目由诗歌大师艾青先生题写,致力于为流动诗人提供一个展示平台。著名民工诗人郑晓琼在成名前发表了三十、四十篇《海平面》。同时,该刊多次举办青年诗人比赛和青年诗展,凝聚了全国一大批低水平诗人。
观义诗
方舟的文学成长经历和成就已经与东莞的土壤融为一体。他受益于这里开放的文化环境,用自己的成就为东莞增添了许多璀璨的光芒。近年来,东莞文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标志性事件和代表作家。其中,长安作家群体最为突出,涌现出一批重要作家。除了方舟,还有陈启文、海妖、邹平、马云红、晏泽、陶庆林、木兰、洪虎郎等人。 《花城》等重要文学刊物先后获得国内多项文学大奖,引起全国文坛瞩目。
对于这一现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胡磊在评论东莞区域文化创作情况时指出,即不同地区生长出不同的文学文本和特定的文学生态,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整个中国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方舟只是东莞文坛的成就之一。胡磊认为,“东莞文学发展到今天,不再只是一个作家或作品来代表,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学现象。说东莞是广东省文学强市一点也不为过。” .地级市的水准,东莞文学在全国也有竞争力。”
想象一下,如果方舟没有在东莞市二十多年,他的文学命运会是怎样?或许方舟依然充满诗意,但它对一个地区诗歌繁荣的贡献应该和今天不一样。
在胡磊看来,东莞文学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得益于当地的环境,很多外地学者都羡慕东莞成熟的文学机制。人民、企业、政府、媒体的共同努力,为东莞文学营造了立体的创作环境。多年来,正是在这种氛围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者和作品。
诗歌是对生活的感知和表达,诗歌也是一种态度。在方舟看来,诗歌是对缺失的修正,是世界长期存在的均衡器。方舟还在诗意地行走,在他的心里,“烟雨在哪里/诗意的村庄在哪里”。 (记者 吴春艳 通讯员毕忠林 叶鲁毅)